教学论文——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 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实践和研究

暨南大学幼儿园  王艳艳

【摘要】: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我们要不断研究提问策略,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科学活动  教师  提问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致盎然、积极思考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

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还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提问模式化,缺乏“准”度。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更

精确。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来一些开场白。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开头,教师举起筷子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筷子吗?”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

千篇一律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来烘托学习气氛,孩子们为了迎合教师,齐声回答:好,喜欢……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也常常是问题多但价值不高。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套话,废话,对孩子来说多数不需动脑,更没有探究价值,而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不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兴趣。

2、       提问随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特性,随意性强,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脱离了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如科学《水家三兄弟》中,教师在活动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因为是第一课时,问的孩子们一头雾水。孩子们开始发挥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来了,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才开始提问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层次,从易到难,从认识生活中的水再到实验,再到水的三态,才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或过易,或者零散不系统,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一般年龄较小,各类经验不

足,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将大大降低幼

儿学习的有效性。

3、       问题封闭性,缺乏“宽”度。

对孩子来说,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如:科学活动《参观菜场》中,教师提问:“ 你喜欢吃什么菜? 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 它是什么味道的? ”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由于提问的封闭性,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4、       提问不公性,应答机会不均。

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乐意回答”“会回答”的幼儿。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会越来越退缩,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难度就更大,问题就更突出,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针对以上的情况,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会抑制幼儿的思维和探究,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精神。

   那么,幼儿教师为什么会常常存在以上问题呢?

1、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

2、教师备课时问题准备不够充分。

3、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

4、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不强。

5、        职业倦怠、态度不端。

6、        课堂幼儿人数较多。

三、教学案例实录和分析: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尝试结合两个较为成熟的科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个案例是中班科学《神奇的力》,第二个案例是大班科学《淀粉和碘酒》。通过案例实录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共同探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案例一:中班科学《神奇的力》

◆教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教龄13年

◆对象:中班幼儿,总人数30(分组教学),A组15人

◆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探索其原因。

   ◆活动实录:(S:代表教师,Y:代表幼儿)

教学提问与应答摘录

分析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S: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你们猜猜他是谁?

Y:隐形人,空气,太空……

S:你们说的虽然都是看不见的,但都不是今天我们寻找的朋友。你们仔细观察

我的动作,再猜一猜,好吗?

S:老师很喜欢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呢?

Y:因为老师个子很大。

   老师喜欢小朋友。

   老师有力气。

S:你们能表现一下自己的力量吗?

Y:挥拳头、踢腿……

90% 幼儿积极回答。孩子们知道抓着“看不见”来回答,同时又天马行空,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但没有一

个猜出“力”这个词。猜想是科学活动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方法。

孩子们猜不出,教师在备课时就想到了,所以有准备的引出下一个环节和问题。

只有一半幼儿回答,回答时也有些迟疑的意思,看来问题有点难度。当一名幼儿回答出“力气” 一词时,其他幼儿纷纷赞同。

此问题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一名孩子表现出大力水手,及时生成的,100% 幼儿参与进来。其他孩子也想表现自己的理解,很兴奋。

二、 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S:请小朋友到区域里拿一件自己最爱的物品,等一下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拿的是

什么?

Y:我拿的是小汽车、望远镜、积木、铅笔、手电筒。

S:星语,你拿的我很喜欢呢,是什么呀?

Y:是跳绳。

S:怎么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

Y: 我用手拧发条,小汽车就跑了。

我用手推铅笔,铅笔滚走了。

我拎着望远镜的绳子,望远镜就动了。

S:轩轩,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

Y:(轩轩)我不知道……

S:谁来帮助轩轩?

Y:我,我……

我摇摇盒子,积木就动起来了。

   我推盒子,积木动了一点儿。

S:物体为什么能动起来呢?

Y:因为它听话,小狗不听话。

S:物体听谁的话呢?桌子的话?老师的

话?

(师拿一卷双面胶,假装对这它喊:

双面胶,你向前滚,双面胶没有动)

Y:(孩子们笑了)。

S:看来不是听话的问题。(师轻轻用手推双面胶,双面胶滚走了)

S:双面胶到底为什么会动呢?

物体听谁的话呢?

Y:老师的手用力了。

S:喔,物体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才会动呢。

S:(把物体放在桌上)咦,怎么他们都不动了呢?

Y:没有推他、转它、扭它……

Y:没有用力……(轩轩答)

100%幼儿参与到拿物品中来,但回答问题时,总是星语小朋友不爱举手。

前面几个问题,星语都不举手,平时

也不够主动。老师留意到后,就开始

鼓励和提问她。

大家玩的很开心,连星语也开始举起小手回答问题。

只有平时最爱回答的王宇轩没举手,而是抱着一盒玩具发愣。老师一看就知道这盒大积木让轩轩为难和后悔了,所有的物品都动起来了,只有这盒玩具静静放在桌面上,这可不行呀。

有一半的幼儿主动去想办法,因为帮助别人的成就感更强。把问题交给其他幼儿,轩轩看后豁然开朗。

看来孩子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继

续引导,再次生成新问题。100%幼儿回答,但没有答到点上去。

这一次的临时提问和示范,帮助幼儿再次感受到无形的力,也体会到了力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经过几次提问和引导,孩子们渐渐对

力有了感知,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刚才的个别提问,轩轩心中对力的理解越来越深了。

三、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略)

四、活动延伸

S:国旗为什么会在天空飘动?

足球为什么踢上天?

Y:风用力了,脚用力了……

S:“力”还藏在哪里呢?

Y:翻书的时候,手指用力,才能翻到下一页。

当头用力的时候,辫子甩起来了。

骑自行车脚用力,车才能走。

 木马用力才能摇起来。

 地球有吸引力。

(活动结束,幼儿喝水、上厕所后又有孩子找老师说发现的力)

Y:手用力,才能冲厕所。

   用力才能拉大便。

   风用力把我们的风车吹得转起来了。

在户外再次提问,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感知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拓展性、启发性的提问,让孩子们

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本活动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

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事半功倍,有积极的意义。

孩子们太可爱了,他们已经会寻找力的存在了。

实践后的反思:

1、        教师预设提问的有12个,当场追问的又5个,反应较好的

有15个,占88  %,反应较差的有2个,占12 %。

2、课程和提问设计都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配合细致观察,大胆思索,探索欲望强烈。

  3、较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幼儿自己去发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奇妙。

4、提问单向性,幼儿主动提问的很少,质疑的也很少。

案例二:大班科学《淀粉和碘酒》

◆教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教龄16年

◆  对象:大班幼儿,人数36(分组教学),A组18人

◆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游戏感知淀粉遇碘会变色。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倾听的好习惯以及操

作的协调性。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学习和尝试的欲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活动实录:(S:代表教师,Y:代表幼儿) 

教学提问与应答摘录

分析

 一、引发兴趣:

S:我是黑猫警长,黑猫警长遇到了困难,谁来帮我的忙?

Y:我,我,我——

二、学习和尝试:

(一)实验一:自制淀粉水

S:淀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Y:白色的,细细粉粉的。

S:猜想一:这里有一杯清水,你们猜一

猜把淀粉加入水中,清水的颜色会怎样

呢?

Y:棕色的,白色的,无色的……

S:我知道佳佳很认真在想,你说会变成

什么颜色的?

Y:可能也是棕色的吧。

(幼儿操作过程略)

S:1、清水变成什么样了2、清水中加一勺、两勺、三勺淀粉时,水的变化?

Y:变成白色了,淀粉加的越多,白色越浓。

(二)实验二:变颜色

S:碘酒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有什么作用?

Y:碘酒黄黄的(有的说棕色),有医院的味道,打针的时候摔跤的时候用的。

S:猜想二:把碘酒滴入淀粉水中,淀粉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Y:变成黄色。

不对不对,还是白色。

应该变成红色。

(幼儿操作过程略)

S:1、碘酒加入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什么颜色了?滴一滴、两滴、三滴时颜

色有不同吗?

Y:变成紫色了。啊,我说对了。

用挑战性的提问把活动直接带入游戏情境中去。可以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100%幼儿参与进来。        

简洁明了的提问,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

提问以猜想的形式进行,多数孩子

们自由大胆猜测,但有一名幼儿不愿回答。教师发现后及时鼓励,给

予胆怯的幼儿思考和回答的机会。

幼儿操作后,抓住关键词“变”和“渐变”提出两个问题,帮助幼儿回忆和梳理了刚才的实验结果。掌握了淀粉加入清水中,变成白色,淀粉加得越多,白色越浓的知识点。

抓住物品的三性(颜色、气味、用途)来提问,唤起幼儿对日常接触过,但未留意过的碘酒进行认知,让幼儿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严谨性。

猜想一的时候,许多幼儿猜对了,很开心。这一次更积极地的猜测和讨论,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此次提问是对于幼儿刚刚实验过的结果进行回忆和梳理,帮助幼儿主动掌握科学的巧妙知识,体验成功

的喜悦。100%的幼儿掌握了本活动的核心知识点。

三、探秘之旅:

S:森林仓库被盗,到底是谁干的坏事?

这里有一张纸,但我看不清上面写

什么,谁能看到呢?

Y: 到底是谁呀,我好想知道喔。

让我来看看,我的眼睛好。

真的看不清喔。

S: 让我再仔细看看,喔,原来是淀粉水写的。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就能看清楚呀?

Y:(……沉默)

用刚才那个碘酒刷一刷。(有一个幼儿试探性的回答。

(用碘酒喷纸张,变字的过程略)

S:原来偷东西的是老狼!我们利用碘酒+淀粉=?的知识,破了一宗大案,现

在我们去抓老狼,好不好?

Y:好,好!

太棒了,我们抓到小偷了!!

情景化的提问,把全体孩子带入了

探秘之旅,孩子们即紧张又兴奋,

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探索精神。

上一次的提问,有些难度,教师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并在提问中加入启发的成分。这次只有一个幼儿试探性的回答,但马上得到了全班幼儿的认可。因为,前面的实验环节已经做了铺垫。其实老师在设计时

是心中有数的,同时可以考察一下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这个问题看似没有什么价值,但其中潜在的目的是激发今后幼儿探索

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动手试验:

S:小警士用淀粉水做一个魔术贺卡,

不要告诉他解密的方法。

当然如果他们实在不会看,我们可以教他们看信的方法,就是——。因为淀粉+ 碘酒= ?

Y:紫色。

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采用了归纳法,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本次科学活

动的核心知识点,也实现了认知目

标和情感目标。但此时只有几名幼儿回答,多数已经马上投入到实验中去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他们学会了也爱上了这个小实验。

实践后的反思:

  1、教师预设提问的有12个,当场追问的有3个,反应较好的有13个,占86.6  %,反应较差的有2个,占13.4 %。

   2、提问设计用幼儿喜爱的探秘故事导入,孩子们兴趣浓厚,俨然成为一名小警官,主动投入的参与探索。

3、本活动以动手操作为主,问题少而简练精确,孩子们积极配

合,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操作,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4、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多,生成的问题较少。

四、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通过对以上两个活动的分析和反思,大家更能体会到有效提问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面我同大家一起分享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活动前:准备充分,心中有数。

   提问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无论是有经验的教师,

还是年轻教师,都应该在活动前精心准备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科学活动的特点,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1)来源生活,提问要“贴”。

贴近生活,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提问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如《神奇的力》中,力是看不见的,但力作用于物品产生的现象是幼儿最熟知的,时时刻刻耳闻目见的。因为课题来源于幼儿身边的小事,问题是活灵活现的,所以幼儿对于本活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兴趣。如“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怎样让玩具动起来?”“玩具为什么又不动了?”“国旗为什么会飘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幼儿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力的无处不在和力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紧扣主题,提问要“精”。

   科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同艺术等课程相比,又

是相对严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不需要有太多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细细斟酌,问题要精。如在《淀粉和碘

酒》的活动中,教师设定了两大问题,一是抓住淀粉和碘酒的形状、颜色、味道来提问,二是围绕着“碘酒+淀粉=?”来展

开提问,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逐步感知并掌握本活动的知识核心点“碘酒+淀粉呈现紫色”,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形式多样,提问要“趣”。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的高明之处,就是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如在《神奇的力》中,教师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的物品入手,用有趣、通俗的语言,带着孩子们进入一个平时从未留意的奇妙世界。在《淀粉和碘酒》中,把枯燥的科学小实验,用黑猫警长探案的故事串联起来,极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       活动中:灵活应变,循序渐进。

活动中怎样在备课的基础上,有效灵活的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教师们肯留心,肯思考,一定可以掌握。

1)适当追问,层层推进。

孩子们在应对问题时虽有配合老师的意愿,但也不会完全按照老师的设想去回答和接受。当孩子们出现不解或对某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的时候,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进行追问。

在《神奇的力》中,当课程进入到一小半时,教师提问“物

体为什么能动起来呢?”有幼儿回答“因为玩具听话。”说明上

面的操作和引导,对孩子来说还是似懂非懂的。于是教师及时

调整做出示范,并抛出新的问题:“物体听谁的话呢?桌子的

话?老师的话?”“双面胶为什么会动呢?”“物体到底听谁的话呢?”“物体为什么能动起来呢?”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

2)积极开放,有助探究。

        科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强烈的探究特色。《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改变以记忆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法,给幼儿营造积极开放的环境,让幼儿的轻松愉快中探索、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神奇的力》中,教师的一开头就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你们猜猜他是谁?孩子们天马行空,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结尾时提问:“力”还藏在哪里呢?拓展性、启发性的提问,让孩子们的

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提问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

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有效的提问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3)师幼互动,尊重个体。

《纲要》中指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提的问题能使全体幼儿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淀粉和碘酒》和《神奇的力》中,教师都是采用了分组

教学的形式,让每一名都能充分操作和思考。具体措施有:

★排半圆形的座位,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人数较多的班级最好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让教师能关注到每一名孩子;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关注胆怯的孩子多给予鼓励和提问;

★提问思考时间跟据孩子的情况,设定为3-10秒不等;

★   每次回答特别快的幼儿,教师可请他们暂停回答,给其他幼儿思考的机会。

3、活动后:分类记录,及时反思。

   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梳理和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

效的一个方法。平时,教师不用整篇记录,只要把在活动中有重大突破或出现明显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在以后的

教学中注意或改进即可。长此以往,教师的提问水平和教学水平都会得到飞速的提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孩子

们的探究欲望。结尾时提问:“力”还藏在哪里呢?拓展性、启发性的提问,让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提问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有效的提问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1)师幼互动,尊重个体。

《纲要》中指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

要注意自己所提的问题能使全体幼儿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淀粉和碘酒》和《神奇的力》中,教师都是采用了分组

教学的形式,让每一名都能充分操作和思考。具体措施有:

★排半圆形的座位,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人数较多的班级最好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让教师能关注到每一名孩子;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关注胆怯的孩子多给予鼓励和提问;

★提问思考时间跟据孩子的情况,设定为3-10秒不等;

★ 每次回答特别快的幼儿,教师可请他们暂停回答,给其他幼儿思考的机会。

2)活动后:分类记录,及时反思。

   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梳理和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

效的一个方法。平时,教师不用整篇记录,只要把在活动中有重大突破或出现明显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在以后的

教学中注意或改进即可。长此以往,教师的提问水平和教学水平都会得到飞速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质量,实现师幼之间良好的互动,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使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此文荣获2006年广州市幼教论文比赛一等奖,天河区贯彻纲要论文比赛一等奖。)


 

相关知识

教学论文——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 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实践和研究
浅议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师总结活动趣味游戏心得体会五篇(汇总)
网络游戏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智慧教室下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浅析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常用的策略的探讨.doc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价值及策略探究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总结(通用21篇)
小学生竞赛性体育游戏有效组织策略浅谈

网址: 教学论文——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 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实践和研究 http://www.hyxgl.com/newsview36631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