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主题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具有广泛性、启蒙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整合各个领域并将做到相互渗透,从多角度促使幼儿得到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方位的发展。建构区是幼儿主动、自由地利用各种不同建构材料塑造物体形象的有,通过造型的设计给予外界人员情绪、心理上的反馈,是区域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操作意识较低,建构游戏的丰富性及灵活性深受儿童的青睐,合理开发游戏内容能完美契合小班幼儿对活动的需求。基于此,幼儿教师要利用好主题建构游戏,合理组织游戏过程,使用正面、积极、引导的指导方式,给幼儿打造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氛围,促使其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一、基础性:立足实际,维持秩序,建立规则

小班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对于集体生活较为陌生,建构游戏意识较差。主题建构游戏要求儿童操控各种材料,通过拼接、摆放、叠加等途径塑造不同的物品造型。在幼儿初步接触建构游戏时,“无目的性”游戏状态较为常见,常常以玩弄、堆砌行为为主。基于此,教师要合理组织主题建构游戏,通过自身的教育指导强化幼儿的建构基础。

(一)契合年龄,科学编排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出“主题建构游戏”的潜在功能,教师要立足儿童年龄特点,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及活动需求合理设计建构区,从小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规划区域材料及环境,进而激活幼儿的游戏意识,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主题建构活动中。

1.超大块软体积木

超大块软体积木体积较大,幼儿对积木的拼接、建构创造出城堡、拱形门、圆柱体等游戏造型,需要较为宽阔的活动空间及场地。在建构此区域游戏时,教师可利用园所大厅、室外区域、走廊角落,根据材料的特性及儿童需求,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游戏空间;而在积木堆叠高度上以幼儿身高为主,避免出现叠放过高幼儿拿取困难的情况。

2.小型高结构性积木

小型高结构性积木是幼儿园中较为常见的素材,积木储存便捷,占据空间较小,班级内即可展开活动,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在利用此类物品建构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区域内投放游戏柜及收纳筐,并在收纳筐上张贴不同积木型号。此类区域创设能给予幼儿更加直观、清晰的游戏体验,儿童能根据活动需求选择合适的积木块,根据收纳框上的类别有序选择,同时也能强化幼儿收纳、整理意识,保证建构游戏的秩序,引导幼儿以更加集中的精力探索活动。

(二)遵循规律,合理投放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在展开游戏时,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积木会给予幼儿多种表征,孩子们选择起来较为困难,无法十分专注地投入到主题游戏中。因此,在投放建构区游戏时,教师要遵循幼儿年龄规律及发展特征,合理投放各种建构素材,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及幼儿兴趣,丰富建构区游戏素材,保证主题游戏效率。

首先,在《指南》中指出“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部动作灵活协调,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材料制作”。因此,教师在投放积木素材时,可以选择一些形象丰富、色彩鲜艳的积木,保证材料具有简单、操作难度低的特性,给予幼儿丰富的建构机会,保证主题建构游戏的质量。其次,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游戏活动的保障。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兴趣放在首位,根据幼儿日常活动中讨论的话题、元素合理投放建构素材。如儿童在生活中对“恐龙、汽车、鲜花、动物”等话题较为感兴趣,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模型并将其充当“辅助性材料”,利用熟知元素给予激活幼儿兴趣,给予其更加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三)正面引导,激活兴趣

小班幼儿受年龄、能力的限制,操作意识较差,无法快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区域活动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以“基础性”为教育目标,通过观察生活情境、系统讲解、趣味引导等方式,丰富儿童知识经验储备,利用正向、积极的指导逐步激活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兴趣。

如在活动初期,小班幼儿建构欲望不够强烈,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创新,利用身边的环境、绘本故事、玩偶……等元素引导,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进而逐步强化其对建构活动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细化建构游戏内容,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询问幼儿简单的游戏意见。如:

“我们能用积木搭建一座漂亮的城堡吗?”

“这套积木可不可以建构故事书中的画面呢?”

……

此类明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完全立足于小班幼儿经验基础展开提问,可快速点燃儿童学习兴趣,教师可借此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通过自主创作、独立建构的过程给予儿童积极、肯定、鼓励性的评价,逐步增强幼儿对建构区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其基础建构能力。

循序渐进,探索建构

小班幼儿建构时常常更换建构的名称和主题,他们对搭的动作更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的是什么,这是由于小班幼儿无意识、无目的性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指导幼儿时,我们鼓励幼儿认识各种积木,熟悉积木的形态特征,引起幼儿搭建的兴趣;在游戏中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小班的幼儿可以先从简单的物体搭起比如马路、围墙等等,逐步掌握连接、延长等技能。

二、进阶性:立足生活,建构情境,掌握技能

随着小班幼儿游戏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建构技巧,能主动地说出内心想法及作品内容。基于此,教师要展开“进阶性”教学,立足实际生活开创多种趣味性情境,通过正面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拼接,进一步提升主题建构游戏质量。

(一)精巧设疑,“敢”于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创作家。在建构区游戏中,儿童也是建构游戏的主导者、决定者。基于此,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通过反问激活幼儿想象思维,让其形成“敢”于想象的意识,在自由表现中用作品表达出内心想法,从而提高主题建构游戏质量。

以主题活动《美丽的房屋》为例。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天马行空的特点,过于局限性的问题反而会给幼儿带来困扰。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建构过程中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出自身指导作用,促使幼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如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可询问:

“你在建构什么样的房屋?”

“你有哪些想法?是什么样的?”

“这个房间有哪些用处呀?”

……

开放性问题能拓宽幼儿建构思路,在疑问的带动下激活幼儿想象力,让其在建构的过程中分享创作方向,在讲述中获取全新灵感,从而展开深度学习与建构,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取全新经验,进而提高建构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幼儿一些肯定性的指导,提高孩子们的活动成就感。如:

“哇!你设计的小房子好漂亮呀,老师好期待构建完的样子!”

“这栋漂亮的小房子叫什么名字呢?如果我能住在这里面就好啦!”

……

此类评价既尊重了幼儿游戏过程,还让儿童获得了主题建构游戏带来的学习成就感,在教师正面积极的指导下,让孩子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游戏中,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二)情境激活,“勇”于创新

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小班幼儿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并受知识储备及技能掌握等因素的限制,创造出的作品无法达成理想中的教育目标。为进一步强化主题建构游戏效率,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建构方法,教师可以建构游戏情境,使用话题导入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勇”于创新,通过有序组织和教师的有效介入,激活幼儿游戏思维,促使其在玩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以建构主题《我们的社区》为例。本次建构主题源于幼儿对“房屋”的建构经验而衍生的游戏活动,要求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拓展,发展其创新创造性思维。在活动初始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社区”中的视频情境,通过场景建构引导其走进主题建构游戏中,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游戏的想法。如:

教师:小朋友们用积木建构了漂亮的房屋,那请你们想一想,房屋附近应该还有哪些元素呢?作品中还可以增添什么?

幼儿1:我家附近有漂亮的公园,公园里还有很多运动器械!

幼儿2:社区中还有很多商店,可以买喜欢的玩具和零食!

幼儿3、幼儿4……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很棒,请大家用积木进行建造,让房屋附近热闹起来吧!

小班幼儿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善,空间掌控力较差,在建构游戏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创新意识不强。教师在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后,利用情境还原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展开探索,通过视频场景的构建,儿童带着问题在情境中展开思考,通过讨论确定了全新的建构目标,为主题活动注入全新活力,保证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三)掌握技能,“勤”于挖掘

小班儿童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受年龄因素及经验技能的缺失,孩子们会下意识模仿身边长辈、教师的行为。建构游戏是一种自发的、随机性的游戏,幼儿通过累积经验获取全新的拼接、建构技能,从而逐步丰富创作作品。教师可利用儿童这一特性,引导其观察教师的操作,为幼儿演示简单的建构技能及重难点,促使小班幼儿由原本的“平面”建构模式转换为“立体”建构模式,利用儿童的模仿特性强化其操作技能,帮助其获取更多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创新性:启迪思路,由表及里,打破界限

随着幼儿游戏经验及建构技能的不断丰富,孩子们能熟练地应用各种建构技巧创设作品,游戏目的性也得到有效增强。但与此同时,幼儿也出现了游戏“倦怠期”。基于此,教师要保证主题建构游戏的“创新性”,打破幼儿活动的局限性,开拓其思维想法,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促使儿童获得更深层次的游戏体验。

(一)串联区域,创造契机

游戏是儿童天性,是其获取知识经验及生活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园教育中将班级分为多个区域,通过综合性活动促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基于此,教师可利用建构游戏特性,将各种区域游戏串联起来,丰富主题游戏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为幼儿玩耍过程开辟全新篇章。

如在“娃娃家”区域中,幼儿常常使用玩偶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教师可利用区域活动特色展开引导,对幼儿讲到:“娃娃家区域中的小玩偶缺少很多家具,请小朋友在建构区化身“小小工匠”,利用积木为玩偶搭建一些家具吧!”此类指导能拓宽幼儿游戏思路,将不同区域有效融合,孩子们在操作中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使建构游戏更具层次性,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动手契机。

(二)由表及里,延长兴趣

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教育理念,其原理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育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到达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基于该教育理念,教师可使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展开“由表及里”的主题建构游戏,通过具有层次性的引导和提问,逐步延长小班儿童对建构游戏的兴趣,在其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全新经验框架,在思考和探索中获取更丰富的游戏情感。

仍以建构主题《我们的社区》为例。在该主题游戏中,孩子们先后掌握了房屋建构技巧及社区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原有情况下再次进行引导:

“小朋友们一起建构了美丽的社区,在社区中搭建了医院、超市、公园、凉亭……,但是老师发现社区中空荡荡的,看起来一点都不热闹,请你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装点社区呢?”

教师利用问题再次展开指导,鼓励幼儿细化游戏内容、释放想象思维,并说出“绿化带、树木、动物、花草……”等关键词,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进行延伸,鼓励其利用积木再次装点社区,不断充实、增加游戏内容,拓宽幼儿的建构思路,保证主题游戏的有序开展。

(三)差异引导,合作共赢

受生活经验、家庭环境、基础教育、能力天赋等因素影响,同一时期儿童会具备较强的差异性,在建构游戏中会呈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保证主题建构游戏整体质量,教师要观察每名幼儿的状态,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展开差异性指导,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合作共赢”的游戏局面。

如在活动中,部分幼儿造型塑造能力较强,但思维敏捷度较低,教师可以为其选择与之互补的同伴,使用两两合作的方式让幼儿间相互影响,在孩子们尝试、探索、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提升建构游戏质量;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欣赏、参观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看其他幼儿的作品,并鼓励其讲述“看到什么、发现什么”,在欣赏中为幼儿带来全新的建构经验,并鼓励其与创作者共同讨论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游戏经验与概念。

(四)动脑思考,解决问题

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会遇到较多的游戏难题,常常会请教教师获取正确答案。针对幼儿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不直接告知幼儿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使用积木搭“拱形门”时,在建构拱形门遇到了困难,教师可通过反问的方式给予幼儿一些游戏灵感及建构思路,“原来是中间的积木块固定不住,无法成功地搭建起来。想一想怎样能让它牢牢地固定住呢?”反问能快速激活幼儿思维,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尝试使用“积木卡托”固定住松散的积木块,从而完成游戏任务。

结束语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随着儿童经验的丰富,建构水平也得到了稳定提升。身为幼儿教师,应从小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其发展阶段逐步提升活动难度,形成“基础性、进阶性、创新性”的组织策略,游戏中的材料、层次也逐步增加,正确发挥出教师指导作用,让孩子们在自主建构中获得学习和探索带来的成就感。

相关知识

幼儿园游戏指导
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pptx
浅谈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游戏指导.doc
浅谈小班自主游戏的指导策略
幼儿游戏与指导
幼儿游戏与指导(第二版)
幼儿小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幼儿园体育游戏指导策略与方法.pptx
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研究论文

网址: 幼儿园小班主题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http://www.hyxgl.com/newsview36422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