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观念中,说起“游戏”与“教育”,给人以截然相反的感受,似乎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面。网络媒体中,也时不时跳出某地中小学生网游成瘾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新闻;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各类学生,他们往往表情憔悴目光呆滞地游走在校园内,学业成绩一塌糊涂。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人归罪于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甚至于有人痛呼,在“游戏”与“教育”之间建立隔离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几乎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样现实背景下,回避“游戏”带给基础教育的冲击是不可能的;试图通过物理手段隔绝青少年与游戏的关联更是一种“鸵鸟心态”。
《游戏与教育:用游戏思维重塑学习》简介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究竟该怎样理解“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呢?为了向社会普及游戏相关的知识,了解最新的游戏与教育研究进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精选近年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专著的有关文章,融合相关研究者最新观点,编写了《游戏与教育:用游戏思维重塑学习》一书。
该书内容主要分为游戏理论与价值、游戏应用与游戏化实践、趋势与展望三个部分。其中,游戏理论与价值主要介绍游戏的概念及教育价值、游戏与脑和认知发展等;游戏应用与游戏化实践主要介绍游戏在K12 正规教育、成人培训、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和典型的实践案例;趋势与展望主要介绍游戏化学习的挑战和机遇。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游戏的概念及教育价值;第二章游戏与大脑发展;第三章游戏进课堂:游戏与教育创新;第四章游戏化与职业发展;第五章游戏化学习研究及发展趋势;第六章游戏与学习的挑战和机遇。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行文属于典型的文献研究法;从行文逻辑来看,作者基于自己的研究实践,梳理出逻辑框架后,试图从大量文献中探寻“游戏”对“教育”积极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电子游戏,魔鬼还是天使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游戏(含街机、电脑、网络游戏等)逐渐风靡全球。与传统游戏相比,电子游戏更多是游戏者与电脑程序的接触,接触的介质是操纵杆和鼠标键盘。在电子游戏中,游戏背景具有多样化特点,加入声光电的刺激后,电子游戏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官刺激和身心体验。本书中所说的“游戏”,严格来说,就是指这类电子游戏。
在很多家长和媒体渲染之中,电子游戏似乎成为一个魔鬼。这个魔鬼让青年人玩物丧志,失去了奋斗精神,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所以导致很多人对电子游戏持有偏见的态度,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面对电子游戏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自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游戏及其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Game-To-Teach(游戏化教学)项目、印第安纳大学开展的QuestAtlantis(探索亚特兰蒂斯)项目、哈佛大学的RiverCity(河城)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VISOLE(VirtualInteractiveStudent-OrientedLearningEnvironment,虚拟互动学生为本学习环境)、LV(LearningVillages学习村庄)、EduVenture(教育探险)等研究项目。
从这些研究项目可以看到,尽管将游戏用到教育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确实具有许多教育价值: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到各种知识;可以培养手眼互动等基本能力;可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可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促进体验式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可以用来构建游戏化的学习环境。
游戏的三层教育价值
尚俊杰老师认为,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可以概括为: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精神。这种概括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主线。
1.游戏动机
人们之所以会想到将游戏用到教育中,自然是希望借助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这是游戏最核心最基础也最具操作性的价值。
游戏动机这四个字,其实包括了游戏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观方面的价值。比如现在社会各界非常看重创造力培养,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时,儿童是自发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而这正是创造的基本条件或前提。
2.游戏思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一定非要用纯粹的游戏,但是可以将游戏的元素或机制用到学习中,这就是游戏化思维。游戏化(Gamification)近几年在商业领域应用特别广。比如瑞典一个地铁站曾别出心裁,将楼梯的每一个台阶设计成了一个钢琴琴键,走在上面可以弹出钢琴的声音,结果吸引了很多人走楼梯,同时达到了节能环保和促进人们运动的目的。还有微信红包,它可以给一群人发放随机金额的红包,这个小小的游戏化设计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心,结果一下子使传统的发红包活动变成了一场抢红包的游戏,客观上促进了微信的快速发展。
游戏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也由来已久,比如现在的一些学习网站中,会利用积分、徽章、排行榜等元素来激发孩子们的挑战心。以爱课程的《游戏化教学法》慕课为例,基于机制、动态、美学(MDA)游戏设计框架,并选择以真人手绘背景、增加故事元素、增加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慕课课程视频进行游戏化设计,效果良好。其实,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也经常使用游戏化思维技巧,比如孩子们表现好就发个小奖票,或者发朵小红花,这也是游戏思维的运用。
游戏化的核心,实际上还是发挥了游戏有助于激发动机的特点,只不过这里激发的不是表面上的休闲娱乐、逃避、发泄等动机,更多的是麻省理工学院马龙(Malone)等人提到的挑战、好奇、竞争等深层动机。在实际应用时不一定要拘泥于游戏的外在形式,而是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活动中有机地融入游戏元素或游戏设计或游戏理念。
3.游戏精神
游戏是假的,但是人们对待游戏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游戏是重过程不重结果的,顾明远先生曾说过现在的教育过于重结果不重过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学习者像对待游戏一样去对待学习过程呢?不管结果如何,每一天都去努力认真地学习就可以了。这就是游戏最高层次和最有意义的价值——游戏精神。
所谓游戏精神,指的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表示人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地追求本质上的自由,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之一。简单地说,游戏精神就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地追求本质和精神上的自由。
当然,要发挥游戏精神,就要尽量给学习者一些自由度,让他们尽可能地自由自愿地去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上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游戏动机是最基础也最具操作性的价值,它强调利用游戏来激发学习动机;游戏思维则表示超脱出游戏形式,强调将非游戏的学习活动设计成“游戏”;而游戏精神则是最有意义的价值,强调学习者以对待游戏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学习过程和结果。三者的核心联系就是深层内在动机。
基于游戏视角反思现实教育
传统的“教育”给人生硬、呆板,甚至可憎的感觉。与之相应,“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给人互动、活泼、可亲的感觉。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现实中难免走入目标功利化、过程快捷化、评价分数化的误区。基于游戏视角反思现实教育,或者从游戏之中借鉴变革的视角,对教育者来说未尝不可。这样的变革也能拓宽教育者的视野,提升教育者的站位,更重要的是能让未成年全面认识现在和未来可能的世界。
借鉴游戏动机、游戏思维、游戏精神带来的思考和触动,我们可以说,“教育游戏的最大价值或者说终极目的就是通过重塑学习方式回归教育本质,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并且去积极主动地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是回归了人的本质。”
游戏和教育,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而是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在未来的教育中,游戏和教育可以形成共同的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从教育者来说,走出学科教学的局限,面向人的终身成长来思考基础教育的巨大作用,让学科教学的面目不是那么可憎,甚至于借鉴游戏思维让学科教学能充满吸引学生的乐趣。这样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过程,也是学科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过程,也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往智慧启迪者的身份转变过程,更是教师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理想道路。
从家长角度来说,一方面不要视“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放眼世界”,从多种途径获得多种方式的快乐,而不是只有“游戏”的唯一快乐。
对受教育者(或者未成年人)来说,在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更应该明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方向,用勤奋和努力获得高层次的成就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