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而在游戏世界,这样的做法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无论你在哪里(尤其是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你都可能会看到不少人拿着手机玩游戏,有人会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那为什么我们会喜爱甚至沉迷一款游戏呢?其实,摸清套路的游戏开发商们,在开发程序的过程中会 把游戏设置和行为心理规律结合起来,广大玩家们便会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游戏中蕴含的心理学。
强化-奖励/惩罚机制
可以说,这是大多数游戏都会采用的心理学小技巧。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斯金纳用斯金纳箱实验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原理。
这个箱子的原理很简单:一只白鼠在其中东闯西撞,箱子中有一根摇杆,一旦白鼠正确按压了杆子,箱子就会投落食物。
在白鼠每次 正确按压之后,都紧跟着 食物奖励。如此重复几遍,白鼠就会学会正确按压摇杆。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结果尚属于“良性”,毕竟白鼠学会了一项“上下其手”运动(按摇杆)。
而只要奖励足够,当摇杆和食物奖励之间的联接稳定下来后, 一段时间内白鼠们便会发疯一样按压杆子,哪怕没有任何食物掉落,它们还是啪啪啪的按个不停,仿佛光是按按摇杆就有无限乐趣一样。
对应到游戏中来,你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过程,奖励(正强化):打怪/积分/装备→升级→打更高级的怪/更多积分/更多装备→升更高级。再比如,很多人玩游戏喜欢刷排名,排名上去了,成就感也蹭蹭上涨。这样的循环机制会让我们对着键盘“啪啪”按个不停,欲罢不能。
除了奖励的正强化机制,负强化也是游戏中常见的手段。比如游戏中常见的签到系统,我们需要定期登陆游戏才能获得奖励,需要定期给植物浇水,需要定期维修房屋,需要定期饲育宠物或者子女。
经典条件反射
说到经典条件反射,相信很多人就能想到巴普洛夫的狗,没错,其实很多游戏中的环节也用到了这个机制。
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的产生了很多条件反射,游戏设计者甚至不需要亲自在游戏中设置强化过程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反射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无需任何情节,仅仅听到一首诡异阴森的BGM我们就能感受到危险来临,进而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加紧分泌,身体已经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的进入了某种戒备状态。
很多游戏都会将心理暗示和条件发射运用得淋漓尽致,当你全身心投入到眼前的谜题时,不曾注意到慢慢隐去的BGM已经将你引入了预设的氛围之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信大家都听过,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而人们能在游戏中获得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游戏中各种排名、称号、奖杯、极品装备都可以让游戏者获得荣誉感,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游戏设计师就是靠着这般那般的心理原理,抓住了所有玩家的心理弱点,让人欲罢不能。
- 内容来源:十点半心理、果壳、游戏果酱
游戏真的很有趣吗?其实游戏的本质非常无聊,无非就是完成一个预设目标再得到奖励的过程。
但是研究用户的心理活动,让用户在游戏的设计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是不是很有意思?加入 工业心理与用户体验营,一起研究让用户“沉迷”的科学!
报名咨询热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