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发布者:王爱萍     所属单位:金苹果     发布时间:2016-01-06    浏览数:119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相关知识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如何正确指导幼儿的游戏
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策略
幼儿游戏与指导(第二版)
游戏指导的策略
简述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浅谈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指导策略(40页).ppt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游戏策略.docx

网址: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http://www.hyxgl.com/newsview343830.html

推荐资讯